回顾邢台地震
  发布时间:2016-04-06 11:23:00  浏览次数:131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 发生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 9度。3 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从3月8日至29日在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的破坏范围很大,一瞬间便袭击了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 ,地震造成8064人死亡,38451人受伤。

邢台地震造成倒塌房屋508万余间,袭击了110个工厂和矿山、52个县市邮局,破坏了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16处,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毁坏农业生产用桥梁22座共540米。地震造成了山石崩塌。

 

邢台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第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务院和周恩来总理的统一指挥下,在邢台地震现场先后集中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所、科学院地质所、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石油工业部重磁队306重力队、国家测绘总局、地理研究所、北京水文地质大队、北京地质地形勘测处、郑州物探大队、华北地理研究所、河北省地质局等20多个单位、550多名科技人员,揭开了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的序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道路。

1971年,在邢台大地震发生5年后,国家地震局正式设立,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地震工作,后来更名为中国地震局。逝者如斯,邢台大地震已过50个年头,曾经历过悲痛的人们已恢复了平静的生活,由邢台大地震催生的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仍在不断探索。

 

邢台地震发生后,周总理三次亲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救灾工作。1966年3月9日邢台震区发生余震上千次,大地还在频繁地颤动,时有残垣断壁倒塌,总理到达邢台隆尧。总理听取了救灾指挥部和隆尧县委的灾情汇报和救灾情况汇报,对抗震救灾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在其后的3月10日、4月1日,周恩来总理又两次前往灾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部署救灾工作,同时对地震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发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号召。

 

邢台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切和重视,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灾区成立了以部队为主的党、政、军联合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医疗卫生、物资供应、交通运输、治安等办公室。设立了7个分指挥部,各受灾地区、县也相应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当地的灾情上报、救灾物资的申报、转运、分发和人民生活的安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救灾的达100多个单位、36674人,其中解放军官兵24411人、医务人员7095人,汽车881辆,飞机38架。各种救灾物资、药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到灾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邢台人民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

 

 

 

责任编辑:李珊珊

(责任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