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深重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8-03-21 10:41:00  浏览次数:13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让中国人乃至世界刻骨铭心的时刻,由于印度板块长期对欧亚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上出现应力集中和调整,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壳在不到百秒的瞬间,沿龙门山断裂向东北方向破裂了300公里。地震波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山川易容,黄烟蔽日,数十万人众、建筑、车辆、道路等被掩埋在废墟和山体之中。

地震带来的天摇地动、山川河流的改变以及生命的浩劫,从古至今无疑给人类留下了不可麻灭的印象。但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却是空前的,地震造成的死伤只是最表面的损失,与地震伴生的次生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滚石、坍塌等才是最具毁灭性的灾难。在这次地震中,地震破裂带所经之地,道路、河流断错,建筑、房屋、农田等人类文明毁灭,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涉及3个省84个县,面积达48万平方公里。在极震区,高山并到一块,老百姓一夜之间认不得自家门口山势的情景比比皆是。从映秀到北川,是本次破裂带的中心地带,有20个村镇无一幸免夷为平地;北川老县城部分建筑物被滑坡体前缘推高数十米;汉旺镇2座山大面积塌方夹成了一座湖,湖水深度可淹没电线杆;红白镇,这个寓意太阳崇拜的千年古镇,滚落的数十万立方米山石阻塞了通向外面世界的惟一公路,致使古镇整整5天在封闭窒息中度过……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次地震的地质灾害如此严重呢?

地壳运动的结果

此次地震发生的位置是南北地震带中段平原和高山的交汇处,山体呈北东走向。它的西侧是自第三纪起就不断隆起,并向东推挤的青藏高原,东侧是最古老的稳定地块,几亿年来一直持续性沉降的四川盆地。因此,这个地区的差异运动十分强烈,地壳被撕裂的可能随时存在,所造成的破坏、影响和破裂过程都非常复杂。换言之,只要青藏高原存在,四川盆地存在,延续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存在,这个地区浅部岩体的地层就始终处于一种固化——被破坏,再固化——再破坏的运动状态,岩层也就会不断地破裂、破碎下去,而龙门山断裂恰好位于南北地震带的高山峡谷、地形陡峭的南段。所以,只要不同构造的相互运动不停止,地震的发生是必然的结果。而此地区一旦发生地震,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就会伴生而至,且这种山体崩塌和飞石滚落造成的灾害,与暴雨洪灾造成的地质灾害无法相提并论。

地震破裂过程复杂多变

这次地震是一次以单侧破裂为主的分段破裂过程,且破裂方向和类型均有不同。地震初始阶段是在映秀镇附近形成以逆冲为主的破裂,继而以3.1km/s的速度向东北方向扩展约300km,然后破裂反向传播,又从汶川县映秀镇向西南方向发生偏弱的能量辐射,并逐步变成以走滑为主的破裂。整个过程可用7个震级分别为7.1-7.1-7.6—7.4—7.4—7.4—7.2等效地震来表征。从中可清晰的看出它们的位错机制是逐步变化的,破裂和滑动过程也不是连续而均匀的,以龙门山断裂为轴呈长椭圆分布的整个断层面上存在着多个破裂亏空区。在这样的连续强震之下,断裂带上的山体都震酥了,致使山区的地质构造发生了变化,到处都是开裂塌方的山体,随便一点声响震动都有可能让山体滑坡、巨石滚落。据现场考察的同志说,大面积的塌方和滚石在一次次的强震中,犹如阿拉丁神话中会飞的魔毯,随着强震的发生和结束飞起又落下,使得本就伤痕累累不堪一击的山川在超乎想像的自然伟力之下,犹如决堤之水轰然而下。

浅源地震

这次地震是典型的断裂带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属于浅源地震,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经过很短的距离就可以抵达地面,因此对于地面上的物体破坏更为致命。从烈度分布平面图不是以震中为圆心,不断向外画等距离圆圈的扩散方式,而是在断裂带上展布。此次地震的破裂带呈“中间窄,两头粗”的哑铃状。哑铃的一头是汶川县的映秀镇,另一头是北川县城。地表破裂带的表现形式受断层几何部位、断层运动方式和地理构造复杂等影响,主要为山体崩塌和地层错动。小则几十万平方米,大则几千万平方米的大面积的山体开裂、失衡,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滑入谷地形成山体滑坡,而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大量松散岩体,不仅掩埋了村镇、道路,还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这也是此次地震地质灾害深重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陈卓

(责任编辑:Administrator)